成都市社科联(院)出品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两份文件明确提到,要着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
未来五年,是成都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攻坚突破期,是厚植宜居宜业优势的进位提升期。发展目标更加多元,亟待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共创成都都市圈高效治理局面
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建强“极核”过程中,必然面临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要务,这也是成都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的应尽之义。在共建都市圈过程中,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现代化治理水平,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配置和市场微观主体的直接干预,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破按照行政级别进行资源配置的现行制度,探索区域间资源利益的动态协调机制,构建能够按照地区发展能力与发展水平来配置资源的发展体制。
在关键机制方面需要解决财税利益分享、财政协同投入、统计分算等机制障碍,在跨区域推动改革方面需要解决推进机制不完善、经济管理权限不对应、产业协作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在毗邻地区园区合作方面需要解决企业税收政策、用地政策、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价格、能耗和污染物指标分配不一致等难题。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加强多个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等措施来确保成德眉资各区域参与跨行政区域发展模式的积极性、确保跨行政区域发展模式的有效性。
营造“智慧场景” 建设“智慧蓉城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成都已经是一个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人的超大城市,超大城市的有序高效运转必须要突出智慧赋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度融合应用,特别是以应用场景驱动数据融通。
应积极建设“智慧蓉城”,大力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全域网络基站建设,推进新一代通信网络高效联通、全域覆盖;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智慧感知系统和“智慧网联”体系,实现对水、电、气、地下管网、路网、隧道等城市公共、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监测,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仿真、预警甚至辅助决策的体系和机制。
推动实时计算、自动感知、自动决策等领域技术革新和应用,紧扣“东数西算”战略机遇,实现“城市大脑”全面提能;打造“惠民、便民、利民”的远程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安防等智慧应用场景体系,深化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信息数据共享、对接和联动,推行全方位、便捷、高效、智慧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成都已经是一个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人的超大城市,超大城市的有序高效运转必须要突出智慧赋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度融合应用,特别是以应用场景驱动数据融通。
应积极建设“智慧蓉城”,大力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全域网络基站建设,推进新一代通信网络高效联通、全域覆盖;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智慧感知系统和“智慧网联”体系,实现对水、电、气、地下管网、路网、隧道等城市公共、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监测,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仿真、预警甚至辅助决策的体系和机制。
推动实时计算、自动感知、自动决策等领域技术革新和应用,紧扣“东数西算”战略机遇,实现“城市大脑”全面提能;打造“惠民、便民、利民”的远程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安防等智慧应用场景体系,深化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信息数据共享、对接和联动,推行全方位、便捷、高效、智慧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
完善基层治理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疫情防控等社会重大因素对城市社区基层治理提出重大挑战。应在“智慧蓉城”建设的基础上推动基层智慧治理。健全数据应用基层治理的法律制度体系,确保数据应用的安全、规范,为个人隐私权提供切实保护。创新基层智慧治理工具,加大智慧终端、网络通信、网联平台等基层智能基础设施和系统建设,提高治理效能、降低治理成本、扩大治理收益。建立与城市智慧治理、基层智慧治理相适应的标准化的数据集成、整合、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动态更新、跨级别和跨部门间系统能够有机兼容,减轻基层治理人员工作负担,切实提高治理效能。
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功能,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健全区域资源共享机制,持续推进街道(镇)、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共同担负加强党的建设、创新社区治理、推动城市发展、服务辖区群众的责任。统筹上级部门支持社区的政策,整合资源、资金、项目等,以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到位。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动职能部门力量在基层聚合,让资源下沉,从体制机制上为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统筹各方、协同条块创造条件。
增强城市安全提高城市韧性
超大城市人口高聚集和高流动带来自然灾害与公共安全风险快速攀升,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形成的普遍共识。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创新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方式方法,围绕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螺旋式提升城市应对灾难风险的韧性能力。
从全链条角度,理清安全与灾害治理中的条块关系,不断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职责体系,明确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从全过程的角度,理清公共安全与灾害动态发展的重要症结,不断完善符合城市发展变化规律和风险演进态势的治理流程和机制,实现城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安全治理响应;从全要素的角度,理清公共安全与灾害治理依托的要素基础,强化资源的整合,强化多元主体的参与,提高党政主导下社会协同推进城市安全治理的能力。
(执笔人: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阎星;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同城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卢晓莉;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同城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张筱竹)